2025/7/9 11:01:01
水泥自流平的硬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过程,主要依赖水泥水化反应和微观结构的形成,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:
1. 初始流动与塑性阶段(0-2小时)
混合后的自流平材料在重力作用下快速流动摊平,此时水泥尚未完全水化,材料保持塑性状态。聚合物减水剂确保流动性,缓凝剂延缓凝结速度以便施工。此阶段需避免外力干扰,否则易形成表面波纹或局部堆积。
2. 凝结期(2-6小时)
水泥开始大量水化,生成针状钙矾石和C-S-H凝胶。材料逐渐失去流动性,表面形成硬壳,但内部仍含较多自由水。此时禁止或施加载荷,环境温度需保持在10-35℃之间,温度过低会显著延缓凝结。
3. 早期强度发展期(6小时-7天)
水化反应加速,钙矾石与C-S-H凝胶交织形成三维网络结构,抗压强度快速提升。24小时后可承受步行荷载,7天强度可达设计值的70%。此阶段需保持湿度≥80%,采用覆膜养护防止水分蒸发,避免塑性收缩裂缝。
4. 后期硬化稳定期(7-28天)
水化反应速率减缓,未反应的胶凝材料继续生成凝胶填充孔隙,材料体积趋于稳定。28天时达到终强度的90%以上,微观孔隙率降至10%以下。温度骤变或基层位移可能引发应力裂缝,需预留伸缩缝。
硬化质量受水灰比、养护条件和添加剂协同作用影响。过量加水会形成开放孔隙结构,降低终强度;促凝剂可缩短凝结时间,但过量会导致脆性增加。施工通常配合界面剂使用,确保与基层的粘结强度>1.5MPa。